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四章 军人的归属 (第4/6页)
决定不在战前装备。 接下来,全球自然灾害导致所有军备项目延期两到三年。 对沈飞来说,这等于获得了五年的时间,而且在此期间,最大的竞争对手没有把精力放在多用途战斗机项目上。 二零三八年,在空军重启多用途战斗机项目后,沈飞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事实上,成飞提交的设计方案也非常不错,而且结合了j-30/j-32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技术难度,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并且通过与j-30/j-32提高通用化程度,能够大幅度降低装备维持费用。 只是,在权衡考虑后,牧浩洋还是把试制合同给了沈飞。 准确的说,是同时给了沈飞与成飞,要求两家飞机制造厂在二零四一年底之前制造出第一批试飞验证机,再通过试飞来确定到底哪一种进入工程发展阶段,即定型研制,也由此决定最终采购方案。 这么做,等于给了沈飞一个机会。 当然,看好沈飞的人并不多。 主要就是,j-30/j-32装备了好几年,总产量超过一千五百架,已经形成规模效应,成飞的方案更具有成本优势,特别是综合成本优势,而且技术风险更小,在二零四一年试飞、两年内完成工程研制,在二零四四年底之前投产的可能性最大,而沈飞的方案与j-30/j-32几乎没有关系,不但不具备综合成本优势,技术风险也非常大,别说在二零四四年底量产,能否顺利试飞都是个问题。与成飞的方案相比,沈飞方案只有一个优势:在技术层面上更加先进。 当然,某些时候,劣势也能变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