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_第34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4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1) (第5/6页)

庸》里,还是有这样的话:“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第二十四章)《孟子》里也这样说过:“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公孙丑下》)这些话似乎可以表明,孟子和《中庸》的作者(如果不是子思本人,也一定是子思门人)在某种程度上的确相信天人感应和历史循环。我们会想起,这些学说在阴阳五行家中都是很显著的。

    若把董仲舒看成与孟子一派有一定的联系,那么,上述的荀子对子思、孟子的非议就更加有意义了。因为董仲舒观点的原型如果真的出于孟子一派,则董仲舒是孟子一派的新发展,根据董仲舒来判断孟子,则孟子也的确可以说是“僻违”而“幽隐”了。

    这个假说,还有事实可以增加它的力量。这就是,孟子和董仲舒都以为《春秋》是孔子所作,都特别重视《春秋》。孟子说:“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滕文公下》)孟子的说法是,孔子作《春秋》,是做天子所做的事。从这个说法,很容易得出董仲舒的说法,说是孔子果真受天命为天子。

    还有一个事实,就是董仲舒阐明他的人性学说时,总是毫不隐讳地拿它与孟子的人性学说做比较。在前一章已经指出,二人的人性学说的不同,实际上只是用语的不同。

    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个假说,认为今文学派是儒家理想派即孟子一派的继续,那么就只有假定古文学派是儒家现实派即荀子一派的继续,才合乎道理。正因为如此,所以公元1世纪的古文学派思想家,都具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