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_第34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4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1) (第4/6页)

学的“非常可怪之论”,提出了抗议。他们认为,孔子既不是神,也不是王,只是一个圣人。孔子既没有预知有汉,更没有为任何朝代制法。他不过继承了过去伟大传统的文化遗产,使之具有新的精神,传之万世罢了。

    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

    儒家中的这些人形成了一派,名为古文学派。这个学派的得名,是由于它声称拥有“秦火”焚书之前密藏的经书,都是用古文字体书写的。相对立的一派,有董仲舒等人,称为今文学派,其得名是由于所用的经书是用汉朝通行的字体书写的。

    这两个学派的争论,是中国学术史上最大的争论之一,这里不必详说。这里必须说的只有一点,就是古文学派的兴起,是对今文学派的反动,也是革命。西汉末年,古文学派得到刘歆(约公元前46—公元23)的支持。刘歆是当时最大的学者之一。由于他全力支持古文学派,到了后来,今文学派的人就攻击他一手伪造了全部古文经,这是很冤枉的。

    近年来,我看出这两派的来源很可能上溯到先秦儒家的两派,今文学派可能是先秦儒家理想派的继续,古文学派可能是先秦儒家现实派的继续。换句话说,今文学派出于孟子学派,古文学派出于荀子学派。

    《荀子》有一篇《非十二子》,其中说:“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子思唱之,孟轲和之。”

    这一段话,现代学者长期困惑莫解。《中庸》据说是子思作的,可是在《中庸》里,在《孟子》里,都没有提到五行。但是在《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