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8章 引进占城稻 (第3/4页)
统客观的认知和数据才是搞好一切的关键。 这句话用在科技领悟适用,在政治领悟同样适用。 这不,沈括就带着他的技术团队,开启了新一轮的技术攻克。 他带着人远赴越南对占城稻的成长环境进行了解。 随后他选择了两个试种点,一个在亚热带的广州,另一个就在温带的开封府。 一千年前的大宋和21世纪地理环境和气候很不相同,天文历法也有一些误差。 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沈括结合二十四节气制定了更加合理的农耕历法,更好的指导农民的种植和生产。 春天,占城稻开始插秧,苏辙和沈括就带着妻儿、朋友一起来到了郊外,踏青、种田两不误。 这种热闹的情景本是少不了苏轼的,可是现在他忙得可抽不开身,因为他刚被皇帝任命为今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考务工作从准备、考试、阅卷等要持续好好几个月,而且考生们在进士科之前还要通过两轮考试,才有资格参加。 苏轼作为文坛的新领袖,这种工作显然是最适合他的。 只是令他头疼的是,王安石为了进行所谓的人才选拔改革,编纂了《三经新义》。 《三经新义》是对经学的批注和注解,其编纂得很是仓促,是王安石为主导,王雱、吕惠卿,还有宰相府一大批门客辅助完成的。 经学是考生们学习的教材,更是考试的重要内容,因此经学的思想导向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士子风气和思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博学大儒要完成一本经学典籍,花费的是毕生心血,而《三经新义》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编纂完成。 在皇帝的大力支持下,《三经新义》进入了学堂,并且成了科举考试的参考书,这让苏轼很是不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