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章 梦(1) (第5/8页)
,而不是梦本身。类似的观点也出现在个体心理学中。有一个科学的要求是他们忽视了的——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人格的惯性及他在各种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 我们可以从弗洛伊德学派如何解释几个重要问题中看出这些缺点:“人类为什么要做梦?”“我们有什么目的?”心理分析学派的回答是:为了实现未完成的愿望。然而,这答案解释不了一切。如果在做完一个扑朔迷离的梦之后,我们忘记了它,不能解释它,那它就没有意义。我们都会做梦,但是很少有人了解梦。那么,我们能得到什么呢?如果一个人梦的内容是发生在他生活的圈子里,是和白天的事情完全不同的,并能带来快乐,或许我们可以了解梦的作用。如果这样,我们的人格就不统一了,醒着的时候梦也就失去了指导作用。由于一个人无论是在做梦还是清醒时都是同一个个体,所以,梦在他的身上一定要有适用性。但是,有一些人,我们无法把他们的一贯人格和梦中所表达的希望联系在一起。他们通常是被宠坏的。他们喜欢追问:“我可以从生活中获得什么?怎样才能得到它们?”他们可能会通过梦来寻求满足。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分析学派的理论是适用于那些被宠坏的孩子的。他们会认为其他人的存在是多余的,别人永远不能否定他们,他们会好奇:“凭什么我要对邻居好?他们爱我吗?”弗洛伊德学派过分地强调了这一群体的特征,并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础。然而,追求优越感的形式有很多,希望被满足只是其中一种,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动机。并且,了解梦的目的有利于我们看到,从忘记的梦和无法解释的梦中可以获得什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