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章 注释 (第3/12页)
[11]开府仪同三司:唐代的职官称谓中一般包含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号四个部分。职事官是官员具体的职务,代表权力。散官用来确定官员的官阶,代表地位。勋是赐给有功之臣的荣誉称号,一共十二级,称为“十二转”。爵号是皇帝对功勋贵戚的封赏头衔。“开府仪同三司”是唐代文散官的最高等级,从一品。 [12]京兆解头:参加常科考试(比如进士科、明经科)的考生,有两种途径:或者是由国家开办的学馆(如太学、国子监)选送,作为“生徒”,或者是各州县选送的“乡贡”。成为乡贡必须先在户籍地报名,取得考试资格(所谓“怀牒自陈”),而后在县、州、府参加层层考试,优胜者由所在州府报送中央,再去尚书省的有关机构(开元前是吏部考功司,开元后是礼部)考试,称为“省试”。各地府试第一名称为“解头”。取得京兆府的第一名在省试中有非常大的通过率。整个唐代只有九个京兆解头没有能够通过省试。因此,“京兆解头”是一个被考生激烈争夺的名次。(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 [13]俗讲:唐代时流行于长安寺院的讲经活动,僧尼将佛经义理以当时流行的通俗语言编成故事,甚至谱曲演唱,大的寺院开俗讲时非常受欢迎,常被围得水泄不通。因此,观俗讲如同看戏,长安的戏场大的在慈恩寺,小一点儿的在青龙寺、荐福寺、永寿寺。这些寺院都在长安城东,所谓“左街”。俗讲的内容被记录收集成话本之后就成为所谓“变文”的一种。(向达《唐代俗讲考》)《敦煌变文集》中抄录了许多当时俗讲的内容。 [14]谶纬:融合了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儒家学说的神秘学,包含一些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流行于两汉。“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