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七章 收获的季节 (第4/6页)
术运输机项目上吵得不可开交。 牧浩洋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不是副总参谋长,而是和事佬。 还好,早在十多年前,牧浩洋就习惯了这样的处境。 如果说二零四一年是装备项目大爆发的一年,那么二零四二年,就是各个装备项目大丰收的一年。 第一个成果就是j-31/j-33项目定型。 原本计划要到六月底才结束的验收试飞在四月初就全部完成了,沈飞的验收成绩比成飞高了十几分,而且都是在关键技术指标上的得分。牧浩洋没有立即宣布竞标结果,而是委派军方技术专家,对两家制造厂的方案进行技术审核,即确定技术成熟度,以最终确定工程制造的可行度。 两个月后,技术专家提交了评估报告。 虽然沈飞方案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在主要技术难题已经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工程可行度只略微低于成飞方案。 这份报告,最终决定了j-31/j-33项目花落谁家。 为了安抚成飞,牧浩洋跟沈飞签合同时,明确要求在二零四四年第四季度,交付第一批量产型j-31与j-33,而j-30与j-32的生产工作将排到二零四四年底,且在j-31与j-33满足了空军与海军需求之前不对外销售。也就是说,在未来几年之内,j-30与j-32仍然是中国第五代战斗机的主力外销机种。此外,如果沈飞无法按时交付j-31与j-33,除了支付违约罚款之外,成飞将在二零四五年继续生产j-30与j-32,且产量不低于空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