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9节 (第2/6页)
因为他的宗族庞大,经学传世。 王昶显然是希望跟王基同进退的,双方最好是站在同一个阵营里。 王基沉思了起来,随即问道:“王公啊,您觉得陛下跟大将军比起来如何呢?” “陛下尚年少,假以时日,定更胜一筹。” “那您觉得自己跟大将军比起来如何呢?” 王昶大笑了起来,“那我就知道该如何抉择了。” 两人在这里休整了一天,随即加快了前往洛阳的速度。 地方的情况正在好转,侍中持节巡视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哪怕只是临时装模作样,也比以前要好了很多,而王昶认为最重要的是,这举动振奋了很多有真才实干的人才。 大魏官吏的整体素质不高,但是这不是说其中就没有贤才,尤其是底层,寒门出身的优秀人才还是不少的。 至于大族出身的优秀人才,那是不必担心怀才不遇的情况,出身大族,没有才能都可以出头,何况是有才学的呢? 被掩埋的人才往往是出身偏低的那些人。 青龙四年,魏明帝下诏求贤,司马懿亲自举荐,王昶就这么进入了皇帝的视线。 王昶后来担任徐州刺史,他非常的重视吏治,大力的提拔了很多出身底层的人才,并且对麾下的官吏们下重手。 同时他在当地开垦农田,囤积粮草,在政务上做的极为出色。 后来进了庙堂,当齐王曹芳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时,王昶再次上书,给与了五条政略。 这治国五条,算得上是整个大魏里为数不多的针对官吏治政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