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不南渡_第39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96节 (第6/6页)


    其实两汉时期的太学还算是很苛刻的,对学子们的各项要求都比较高,对住宿饮食,学习,实践,乃至答辩都有规定。

    没错,后汉的太学生想要毕业是要参与答辩的,当时的答辩有五十道题目,按着学子们的解释来进行打分。

    而对征收更是有很多的标准,太学并非是任何人都可以去的,是有很多限制的,能进这里的基本都是高门子弟。

    在文皇帝定策之后,曹魏太学使用五经策试之法,毕业考试就是考五经,考过后可以担任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内臣官职。

    而这些官职算是储备官,当地方上出现了官吏空缺的时候,就会从他们这些人里挑选出优秀的人前往担任。

    当然,太学的毕业考试不是那种读完八年才能去考的,太学的考试有点类似从小学考到大学。

    文皇帝有规定,读书两年,考试能通过两经,就可以当掌故了,当然,如果考不过也没关系,明年接着考,通过了还是能担任。

    已经成为章故的,学习时间满两年后可以再次考试,通过三经的就可以提拔为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再学两年,然后考过四经,就可以当郎中,郎中读两年,考过五经的,就可以直接补官吏。

    这是对大族子弟的康庄大道,在文皇帝时期还好,在明皇帝之后,太学的考试就变得愈发抽象了起来。

    汉朝人是相信不道德的行为会招惹天灾的,他们相信天下的一些灾厄都是因为不道德的行为而引起,因此才出现了道德社会,官员们的道德水准较高,士人尤其如此。

    哪怕有几个不道德的,也会被其余人鄙夷。

    但是当道德社会被几个不道德的人完全撕毁后,士人们就放弃了原先天真的想法,也撕掉了自己身上道德的枷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