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_第30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0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1) (第5/5页)

 按本章的要求,只要指出《大学》的作者是为世界政治和世界和平着想,也就够了。他并不是第一个为此着想的人,但是很有意义的是,他竟做得如此的有系统。在他看来,光是治好自己本国,并不是为政的最后目的,也不是修身的最后目的。

    也不必在这里讨论,格物怎么能够成为修身的道路和手段。这个问题到以后讲新儒家的时候再来讨论。

    《荀子》的折中趋势

    在中国哲学的领域里,在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有一个强大的调和折中的趋势。杂家的主要著作《吕氏春秋》就是这时候编著的。但是这部著作虽然把其时的各家大都涉及了,偏偏没有对于折中主义自己的观念予以理论的根据。可是儒家、道家的著作家都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它表明两家尽管各有不同之处,然而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折中精神。

    这些著作家都同意有一个唯一的绝对的真理,名叫“道”。各家大都有所见于“道”的某一方面,在这个意义上对于“道”的阐明都有所贡献。可是儒家的著作家主张,唯有孔子见到了全部真理,所以其他各家都在儒家之下,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儒家的补充。道家的著作家则相反,主张只有老子、庄子见到了全部真理,因而道家应当在其他各家之上。

    《荀子》有一篇题为“解蔽”,其中说:

    昔宾孟之蔽者,乱家是也。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欲谓之,道尽慊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势谓之,道尽便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