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_第35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2) (第4/5页)

在职务上他们不是当地的政治统治者,虽然他们通过财富和声望时常能够对国家任命的官员施加影响。这总算前进了一步。

    新的贵族,如官僚和地主,有许多人远远不是儒家所要求的有德有才的人,可是他们全都需要儒家专门提供的一些知识。这就是有关繁文缛礼的知识,要靠这些来维持社会差别。汉朝的创建者刘邦降服了他的一切对手之后,第一个行动就是命令儒者叔孙通,和他的门徒一起,制定朝仪。首次试行新的朝仪之后,刘邦满意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叔孙通的做法,他的同行儒者有些人很不赞成,但是成功了,由此可以看出为什么新的贵族喜欢儒家学说,即便是对于它的真正精神他们也许反对,也许不知。

    可是最为重要的,是我在第三章指出的一个事实,就是西方人把儒家称为“孔子学派”,很不确切,须知儒家就是“儒”家。这种“儒”不仅是思想家,而且是学者,他们精通古代文化遗产,这种双重身份是别家所不具备的。他们教授古代文献,保存伟大的文化传统,对它们做出他们能够做出的最好的解释。在一个农业国家,人们总是尊重过去,所以这些儒也总是最有影响。

    至于法家,虽然成了秦的替罪羊,可是也从未全部被人抛弃。在第十三章,我已经指出,法家是些现实的政治家。他们是能够针对新的政治状况提出新的统治法术的人。所以,随着中华帝国版图的扩展,统治者们不能不依靠法家的理论和技术。这就使得汉朝以来的正统儒家,总是责备各朝的统治者是“儒表法里”。但是在实际上,不论儒家学说、法家学说,各有其应用的适当范围。儒家学说的专用范围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