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1章 禅宗:静默的哲学(1) (第3/4页)
,僧问马祖:“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将如何?’曰:‘非心非佛。’”(《古尊宿语录》卷一)又,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古尊宿语录》卷一)一口吸尽西江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马祖以此暗示,所问的问题是不可回答的。事实上,他的问题也真正是不可回答的。因为不与万物为侣者,即超越万物者。如果真的超越万物,又怎么能问他“是什么人”呢? 有一些禅师,用静默来表示无,即第一义。例如,慧忠国师(775年卒)“与紫璘供奉论议。既升座,供奉曰:‘请师立义,某甲破。’师曰:‘立义竟。’供奉曰:‘是什么义?’曰:‘果然不见,非公境界。’便下座”(《传灯录》卷五)。慧忠立的义,是静默的义。他无言说,无表示,而立义,其所立正是第一义。关于第一义,或“无”,不可以有任何言说,所以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是保持静默。 从这个观点看来,一切佛经都与第一义没有任何真正的联系。所以,建立临济宗的义玄禅师(866年卒)说:“你如欲得如法见解,但莫授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始得解脱。”(《古尊宿语录》卷四) 修行的方法 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所以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之修。据说马祖在成为怀让(744年卒)弟子之前,住在衡山(在今湖南省)上。“独处一庵,唯习坐禅,凡有来访者都不顾。”怀让“一日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