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VIP]第一四九章 阴魂不散(上) (第2/5页)
逃脫得了吗?你的官升得越快,也就死得越快。” 商毅心里自然知道,明石姫说的没有错,袁崇焕的下场就不用说了,杨鹤是崇祯二年(1629年)的三边总督,付责平定当时的农民军,在当时农民军的叛乱还不大,也仅限于陕西一省,朝廷上下大部份人都主张以招抚为主,崇祯也是这个态度,说过不少“寇亦我赤子,宜抚之”之类的话,并在杨鹤上书招降当时的巨寇神一魁时,明确答复:“剿逆抚顺,谕旨屡颁”“杨鹤相机招安,允协朕意”。 但在崇祯四年(1631年),神一魁降而复反之后,崇祯也立刻改变立场,指责杨鹤向招抚政策是“乃听流寇披猖,不行扑天,涂炭生灵、大负委任”并将杨鹤革职,如果不是崇祯还想重用他的儿子杨嗣昌,杨鹤可能连命都保不住了。 陈新甲就更倒霉了,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在流寇和满淸的内外夹攻下,大明江山以岌岌可危了。崇祯在一部份大臣的劝说下,也动了与满清议和,先集中精力对付农民军的念头,但因为怕担议和卖国的恶名,因此只是让当时任兵部尚书的陈新甲暗中与满淸联络,商谈议和的事宜。 那知议和的协议被陈新甲的家僮误为塘报而发布出去,这一下自然是引起了群情汹汹,朝野哗然。而面对群臣的指责,崇祯只能又一次拿陈新甲当了替罪羊,于当年七月将陈新甲入狱,九月二十二斩于西市。 而这一次事件,也是这次清军入关奔袭的导火索,皇太极就称这次出兵是报复明朝拒绝议和。 明石姬见商毅低头沉思,以为说得他动心,接着又道:“就算崇祯暂识对你赏识,又当如何?他必会委任你不是出关迎战鞑子,就是去中原平息流寇。我到不是怀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