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VIP]第五十七章 进取汉阳府(一) (第3/5页)
人都被商家军这种攻城战术感到震惊。在李定国看来,攻城应该是靠近城墙,架上云梯或者是塔车,然后向上攀爬进攻,明白就是拿人向上堆,拿人命换城池。因此攻城战往往也是损失最大的。一般的将领都会尽量避免攻城战。而商家军则完全颠覆了李定国的这种传统观念,人马根本就不靠近城墙,远远的就拿火炮轰,看样子是打算硬生生将城门给轰开。心里也不禁惊骇无比,攻城战还可以这样打的吗? 自从袁崇焕取得了关宁大捷之后,明朝就将火炮的运用,一直定位于是守城利器,事实上袁崇焕的关宁大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这一战中用火炮重创了努尔哈赤,使其伤重不治而亡。本身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从此以后袁崇焕本人也因此制定出“凭坚城,用大炮”的战术。也成为明朝军方的火炮使用原则,即使是在袁崇焕死后,这个战术原则也没有改变。 而这个战术的结果,也造成了明朝在最后二三十多年里,不仅一味追求大口径的重型火炮,忽视了中轻型火炮和火枪的制造和发展以及运用。而且在事实上,还将重型火炮的使用和发展,推进了一个战略误区。 事实上重炮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在守城上,恰恰是攻城。 像红夷大炮这样的重型火炮,威力确实巨大,用于野战,则笨重不堪,运输不便,而用于守城,又因为这个时代黑火药的功能不大,就算是使用霰弹,但杀伤力也只是集中在一个较小区域,作用也确实是有限。而且如果攻击方对城池进行长期围困,那有红夷大炮也没用了。 在袁崇焕死后,祖大寿守大凌河,守锦州的两战中,尽管明军都拥有大量的红夷大炮,但清军却釆用长期困守,围而不攻,围城打援等战术,结果这两次围城的结果都是以祖大寿粮尽援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