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二章 中央钱庄的原始积累 (第2/4页)
。 古人认为,铜的颜色意味着尊贵,就以古代祭祀所用的鼎器来看,最尊贵的并非是玉器,也非金器,而是铜器。 两汉之前,甚至追溯商周,很多典籍中出现的“金”,实际上指的是“铜”。 《尚书》记载:殷人屡迁,前八后五。 意思便是商朝前期迁都八次,后期迁都五次,也就是隔着几十年搬一次家,具体原因不好说,反正不是七十年产权到期的缘故。 很多史学家认为,殷商迁都频繁,一是为了规避水患,二是王位纷争,三是游牧游弄。但也有一部分史学家认为,殷商迁都最大原因,是为了寻找青铜矿源。 灿烂的青铜文化,便是以铜矿为支撑的。 铜矿少,有价值,作为法定货币是合适的。毕竟这东西一般人去铁匠铺也打不出来,仿造不了。 唐代的铜矿不多,主要在宣州义安,永兴两县,陇右,江西南道等地。 宋代铜矿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广东三省,出现了四大胆铜场,即韶州岑水场、潭州永兴场、信州铅山场、饶州兴利场。 可到了元代,铜矿便减少了很多。 元代嘛,纸币横行,什么金银铜,靠边站,随便挖一点,供朝廷贵族打个酒杯就够了。 朱元璋从元朝手中接过烂摊子之后,铜场仅江西德兴、铅山二处。以钱法搞经济,铜根本不够,后来弄钞法,也搞不好,于是形成了钞法、钱法并行的局面。 到了朱允炆时期,大明对铜的需求量更大,而铜的产量却跟不上,自然而然,银与铜的兑换比例便会失衡。 朱允炆摊开大明山河舆图,目光看向江西饶州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