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六十九章 工匠精神 (第4/5页)
襄先生的《锦灰堆》,书中曾提到一件由清代漆艺大师卢葵生创作的黑漆背嵌梅花纹琵琶。 这一件作品可谓是将百宝体现的淋漓尽致。该琵琶高九十七厘米,最宽二十五点五厘米。嵌梅花一本,花朵用螺钿雕刻,花萼则剔红工艺,梅干用椰子壳制作,利用壳面的天然节眼表现树木的鳞皴,用绿色染牙嵌成苔点。 左侧上部有五言诗绝句:“朗月侵怀抱,梅花寄指音”。下署“自在主人识”款及“匏田”椭圆一印,均用镌甸嵌成。右侧有用鸡血石刻成的“行有恒堂”四字,下方用田黄石刻“定府珍藏”四字。 琵琶的其他部分,制作也见匠心。如“项”用白色料,上下配碧玉片,“品”用湘妃竹条,“轴头”用黄杨木,“缚弦”用紫桩,上有嵌银丝的图案。鸡血石、田黄石、白玉、碧玉、黄杨木、湘妃竹、螺钿、剔红、椰子壳等等。 一件作品不仅融合了螺钿镶嵌、剔红、绿沉漆等工艺,材料之珍贵同样令人咂舌,难怪今日的漆艺大师在谈到卢葵生百宝镶嵌技艺时要感叹生不逢时,要找寻齐这些材料在今日还真非易事。 其实远在百宝嵌工艺发展之初,便已显示其作品无法长久保存的弊端。因材料的宝贵,很多的作品在创作出来后不久便遭到了不同形式的毁坏,很多镶嵌的材料会被人为的抠出,导致作品的损坏。 据记载,当时商人为了谋取周制漆器上的珊瑚宝石,不惜挖真补假,使得周制漆器沦为弃物,这也是时至今日,周制的创始人周柱这样一个著名的漆艺人却少有作品传世的主要原因,这也是百宝嵌工艺难以发展的第一个原因。 百宝嵌工艺所用多为天然的珠宝玉石,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获得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