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88【诺贝尔候选人】 (第3/4页)
日内瓦国际教育会议。 聊了一会儿中国留学生,杜卡尔突然问道:“张先生,你认识周赫煊先生吗?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国思想家。” “当然认识,我的学生正好和他创办的电台有合作。”张伯苓笑道。 张伯苓这次筹集办学经费的旅行,是从东北开始的,找张学良忽悠了20万大洋。然后沿西伯利亚铁路抵达苏联,再从苏联南下经过德国,随后来到法国,他还准备去西班牙看看。 自从来到法国后,张伯苓不管是跟谁打交道,对方都要问起周赫煊,这让他大感诧异。 张伯苓看了报纸才知道,原来周赫煊的小说和学术著作,这段时间正风靡整个法国,已经成为法国人最熟悉的中国人。 张伯苓在前几天寄回国的旅欧游记中写道:“周先生在法国的受欢迎程度令我吃惊,无论大众报纸,亦或学术期刊,谈及中国者,必谈周赫煊。对法国人而言,周先生之于中国,正如泰戈尔之于印度,具有着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意义。而中国留法学生,亦将周先生视为偶像,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张伯苓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做完学术交流,又会见了一些当地的留学生,这才继续南行前往西班牙。 在火车上,张伯苓阅读报纸时,又看到好几篇提及周赫煊的文章。 不过另一则新闻更加引起张伯苓的注意,题目为——《在国联会议上,第一次听到中国话!》 国联就是联合国的前身,召开国际会议只用英、法两种语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