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更迭_第21章晋大夫主盟之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章晋大夫主盟之始 (第4/7页)

衰与赵盾父子二人谁更贤能,狐射姑还心有余悸地说:“赵衰就像是冬天的太阳,普照万物,令人身上暖洋洋地;而赵盾则如夏日的太阳,令人酷热难耐而且无法逃避。”

    赵盾掌握晋国政权以后,励精图治,从行政、法律、社会等各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制定规章制度、修订刑事律令、治理刑狱积案、追捕逃奴、规定要在经济活动中使用契约账册、改善民生、整肃等级制度、选贤任能等。自此,晋的国家政制得到了完善,并且成为了晋国国计民生的固定惯例。

    鲁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诸侯霸主晋襄公因病去世,此时晋襄公的嫡子、太子夷皋还十分幼小,无法主持国政。当日晋文公去世时,晋襄公已经成年,具有掌握政局甚至率军出征的能力,这才避免了类似齐国五子争位的悲剧。但是晋襄公自己却英年早逝,留下一个主幼国疑的局面,为晋国的内乱埋下了隐患,显赫一时的文襄霸业也至此只能宣告终结。

    晋襄公弥留之际,对自己年幼的太子也万分不放心,于是便将赵盾召到自己的病榻之前,殷殷嘱咐地向他托孤说:“此子材,吾受其赐;不材,吾怨子。”也就是说如果赵盾能够将太子夷皋教导成才,那么赵盾就是对晋襄公有恩;如果太子夷皋不能成才,那么晋襄公在九泉之下也将怨恨赵盾的教导不力。

    但是赵盾并没有将晋襄公的临终遗言放在心上,晋襄公去世后,赵盾作为此时晋国最高的实际掌权者商议新君之事。赵盾首先发言,认为当此乱世国赖长君,太子夷皋年幼,无法担负晋国的重任,而且主少国疑容易引起内乱。晋国地处中原,西面的秦国和南面的楚国都虎视眈眈,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