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章忠于君与忠于国 (第3/6页)
年(公元前677年),巴人作乱,攻击大夫阎敖属地,阎敖仓皇奔逃回国都,却被文王处以极刑。阎敖族人惊怒之下遂联合巴国军队共同反抗楚国,声势浩大。 楚文王率军平乱,不想因骄纵轻敌惨遭败绩,自己更是身负箭伤,只得且战且退,意欲撤回都城再整旗鼓。谁知文王历经艰险来到城下,却被守门人鬻拳拒之门外,鬻拳以为楚军自文王继位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却在弱小的巴国面前吃了大亏,实在有损颜面。而文王作战失败,大军铩羽而归,非但不思反败为胜之策,反倒争相进城,想要避而不出,羸弱至此,楚国颜面何在!于是鬻拳执意不肯开门,并要求楚文王带兵攻打实力不强的黄国,好歹讨得一场胜利,班师回国。 楚文王纵有雷霆之怒也没有办法,只好调转马头,率领大军攻向黄国,虽然楚军新败,但余威尚存,稳稳拿下战斗,挽回颓势,可以昂首挺胸开回国境之内。然天意难测,文王不幸染病,竟然不治身亡,死于军中,对黄国的胜利,为其累累功勋划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噩耗很快传到国内,鬻拳陷入自责之中,他将文王拒之门外,逼迫其cao劳征战,无疑对文王的病逝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鬻拳安葬文王于王陵,随后自尽,以示忠心。 纵观鬻拳一生,为臣不负忠君之职,为人不负内心本性,可谓无憾。鬻拳之直谏,形式之激烈,意图之坚决,纵观中国历史,亦属罕见,既体现出了为臣之忠信,更体现了为臣之艰难。古之忠臣,动辄落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境地,原因在于他们往往徘徊于“忠于君”和“忠于国”之间。一俟君王昏庸,“君”与“国”二者之间就会出现尖锐的对立,而臣子此时则会陷入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