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3章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第6/7页)
则齐国势必会实力大增,非秦国所愿;二来盟约初立,秦国并不惧怕背信弃义的名声,但是如果能够保全楚国,则楚国势必会感恩戴德,从而巩固盟约,制约东方列国。两相比较之下,秦国决定先做观察,再定计较。 楚国自然也看出了秦国的犹豫,于是,权衡之下一种常规性的制度开始发挥作用,那就是质子制度。 质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重要的外交策略,一般见于小国对大国、弱国对强国的臣服。所谓质子,即一国君主将自己的子女等亲近亲属送往另一国,以表示对那个国家的诚意。战国时期质子制度十分盛行,各国之间无论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友好关系还是消除猜忌,是言和还是乞援,都有交换质子的事情。 楚王决定派遣太子横去秦国做质子,以表示楚国对于盟约的坚守。秦国见此决定挥师前去援助楚国。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太子横竟然在一次斗殴中,将秦国的一位大夫致死,事发后楚太子横连夜逃回楚国。 秦国本“打算”出兵援助楚国,可太子横事件使其立即调整政策,矛头直指楚国。秦国宣太后、魏冉、范雎等人一致决定,倒戈一击,发兵楚国。 外交不是儿戏,秦国只因一个大夫的意外之死,就完全转变了策略,不免让人生疑:太子横事件发生的过于巧合,其倘若是与一地痞流氓斗殴尚符合情理,与一国大夫斗殴似说不过去;大夫之死纯属意外,秦国若为此大动干戈,于情于理也说不过去,何况秦楚两国一直处于交好的状态,如果两国的盟约坚定,太子失手杀了人,最多表示一下谴责,何以会马上就兵戎相见呢? 因此可以猜测,秦国早有预谋。楚怀王屡次侵犯秦国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