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我靠编剧发家致富 第74节 (第3/7页)
不是眼睛,不过吴志远毕竟替厂里卖了那么多机器,他的新厂子也不是济川厂的地盘。 不管怎么说,几人一通摸索,机器的问题确实被解决了。 “小远,你说你那么倔做什么,又不是叫你低头,叫个人来喊我们一声也成啊。” “和他老子娘一模一样。” 韩工倒没有加入对吴志远的声讨,却在临去之时给吴志远写了一张字条,字条上是他发现的吴志远这批机器的问题。 老韩依然是古板的性格,递纸条的动作也很生硬,可和这个人冷硬的性格相反,纸条上的字清秀又美观,吴志远盯了许久,一直盯到鼻子发酸。 纪宁槐很擅长表达角色的情感,他演吴志远投身创业时,能把角色身上的韧性与拼劲完完整整地展现出来,而这一场戏,他又能突出吴志远身上柔软的一部分——这正是林济创造角色时所思考的。 对编剧来说,无论何时,无论是怎样的剧本,剧本中终究蕴含了他自身想表达的东西,而演员则是他表达自身想法的渠道。 塑造的角色被完美呈现出来,无疑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情。 …… 《淬火》的拍摄持续了三个多月,细究之下,比《静梧传》的拍摄还要短,论单集拍摄时间的话,《淬火》的优势更是相当明显。 这都要归功于济川机床厂。 这部戏的拍摄,济川机床厂要人给人,要物资给物资,更给剧组设计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用人方法。 拍摄毕竟用到了不少济川厂的工人,虽然《淬火》剧组给的酬劳不低,但工人的主业毕竟是生产,拍摄进度不能够影响到工厂的生产进度。 总而言之,在对时间的合理调配之下,《淬火》的进度出乎意料地快,以至于剧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