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工程师_第四十三章 乘数效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三章 乘数效应 (第3/4页)

道遍及长江南北,销售分散到大明各地,这样一来,李植的三万匹布这个数量就不显得很大了。

    比如说,四月董家销售到京师的李家精布大概是两千匹,不足京师棉布需求的十五分之一。除非李植再把纺织工厂扩大几倍,否则对单地纺纱织布的百姓来说影响不大。

    除了扩大织机纱机规模,李植还添置了一百七十台轧花机来给棉花脱籽。明代的轧花机是黄道婆从崖州黎族学来的,技术上领先于西方,效率颇高,李植一时间也不准备再设计更复杂的轧花机了,就直接在纺织工厂装备了大明的轧花机。

    有了这些轧花机,李植就可以直接利用粗棉生产精棉布,可以不再买脱籽棉花而是直接从董家购进便宜的粗棉了,又省去了被董家赚取一层买卖差价的利润。

    提高的纺织效率和节省的买卖价差都在为李植赚钱,李植预估了一下利润:算下来,再次扩大后纺织工厂开工后,大概每个月能为李植赚取八千两的利润。这么高的利润,足够李植发展其他方面的事业了。

    五月上旬厂房盖好后,李植就开始招募人手,要招募九百七十名工人。

    这样规模的招募,放在天津卫都是大事了。如今“城东李家”的名声是打出去了,天津卫的人都知道李家用人的福利十分优厚。报名面试的那一天,不但没有差事的失业人员来了,一些有工作的低收入平民也来了,三、四千人拥到纺织工厂外面,把纺织工厂外面的十几亩空地都站满了。

    李植给这些人排好号码登记入册,让他们分批来面试。

    李植已经不可能靠自己来面试这些人了,他把李兴、郑开成、李老四、郑元、李道等管理人员叫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