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八章 全城搜捕掘三尺 (第2/5页)
去跑腿。 理刑馆的诸多馆差又随时向李秘汇报动向,随时做出应对策略来,诸如规划细作可能的潜逃路线等等。 宋知微作为指挥者,听取李秘的意见和建议,做出相应的决策,到了中午时分,果然开始有成果汇报回来,被抓的可都是货真价实的倭寇细作! 这一消息也让人振奋不已,整个理刑馆都有些沸腾起来。 由于理刑馆、通判衙和同知衙都在府衙西侧,相距不远,理刑馆的热闹,也惹来了其他分衙的注意,听说理刑馆大抓特抓倭寇细作,而且成果斐然,其他衙门的人也都过来看热闹。 推官专掌刑名,不预他政,这是太祖皇帝立下的规矩,后来又增加了审计钱粮的工作。 而作为正印官,知府统筹全局,通判管部粮,同知清军匠,左贰官如同知通判推官等各司其职之外,同知还兼管巡捕与河海之防,通判则兼管捕盗,劝农,修河牧马之类,而唯独推官,专掌刑名,即便有别的兼差,也只是临时的。 也正因此,在府衙之中,同知和通判可以设置几个人,但推官通常只有一个,而且最主要的工作还是刑名。 由于理刑馆的特殊性质,也导致其他分衙对理刑馆很是嫉妒,平日里也多有明争暗斗,眼下见得理刑馆皆大欢喜,又有大功劳可以捞,旁人自然有些不太舒服。 苏州府事务繁重,同知本来增添了两名,但如今却只剩下黄仕渊一人独掌大权,此人如何,也可略见一斑了。 身为同知,兼管巡捕与海防,似倭寇细作这样的事情,难道不该是他黄仕渊的差事么?怎地也没人支会他一声?难不成理刑馆一家坐大,就可以藐视他这个同知? 李秘与馆差们还在忙碌,却不知黄仕渊已经在门外站了很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