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_104.第104章 中西对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04.第104章 中西对比 (第3/5页)

越到顶部甲板越宽,所以火炮一般都是直接布置在顶甲板上。而船体下部因为设置了一间接一间的水密舱室,加之本来就面积狭小,就没法布置更多的火炮。郑成功收服台湾时的主力战船大青头长约十丈,宽两丈有余,吃水八尺,这样的大福船也就只在船头船尾配备了两门大口径火炮而已。而他所使用最大的三桅炮船,船长二十丈,装备的红夷大炮八门,千斤佛郎机四十门,这种火力仍然没办法跟西方的战船相提并论,只能从战船数量上去压制对手。

    而西式帆船并没有水密舱室的设计,论抗沉性能远远比不了中式帆船,西方设计师的解决办法是用大量的肋材,并且加厚船体,由此来使得整个船身变得更为坚固。西式帆船的船体截面成u型,而且下大上小,底部宽敞的炮甲板用来布置炮身最重,口径最大的火炮,逐层往上依次减小火炮的重量和口径,这样船体的重心也能得到稳固,而且狭小的顶部甲板也能在两船靠拢发生rou搏战的时候减少接触面积。这样的船体结构也就决定了西式帆船所能装载的火炮重量和数量都大大超过中式帆船。

    以这个时期的海上武装力量而言,西式帆船的战斗力的确超过了中式帆船不少。但如果单就设计理念来说,中式帆船却是大大领先了这个时代。几百年之后的近现代战舰,最终还是采用了中式帆船的船体设计,靠着水密舱技术来增加抗沉性,并且火炮的布置也类似于这个时代的中式帆船,只在甲板上布置少量大口径火炮作为主要火力。而西方的风帆战列舰从战舰进化史的角度来看,更像是一种走错路的滑稽设计。可惜的是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终归受限于当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