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风云录_第五章 得寸进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得寸进尺 (第2/4页)

国来了一位郑和,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在他的船队中,还有几位伊斯兰商人,随后,这些伊斯兰商人把穆斯林带入了爪哇,并且在16世纪,逐渐控制了中爪哇和东爪哇大部分地区。

    16世纪末,荷兰船只首次来到了爪哇岛,荷属东印度公司也很快就在这里建立起了贸易港口,并在巴达维亚,也就是后世的雅加达市,设立了荷属东印度公司的总部。

    荷兰殖民时期,清朝称爪哇为“噶罗巴”。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澳门纪略跋》:“圣祖仁皇帝康熙五十五年十月辛亥圣训云:朕访闻海外有吕宋、噶罗巴两处地方。噶罗巴乃红毛泊船之所,吕宋乃西洋泊船之所,彼处藏匿盗贼甚多。”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提到一本书,名《海岛逸志》,乾隆五十六年撰成,作者是王大海。王大海,漳州府龙溪县人,应试不第,泛海至爪哇,徐继畲说他“居噶罗巴十年,赘于甲必丹某之家”。“噶罗巴”泛指爪洼岛:“甲必丹”,为kapitan之音译,荷语为kapitein,汉语之意是上尉。

    在爪哇这3000万人口中,华人大概只占5%,也就是大概有150万左右华人;欧洲人大概有不到100万,而剩下的90%人口中,爪哇人最多,占了70%,剩下的巽他人和马都拉人集中在爪哇西部和爪哇东部。在这些当地人中,70%以上都是穆斯林。

    除了爪哇岛外,苏门答腊岛也是荷属东印度群岛中一个很重要的岛屿,虽然人口数量远比不上爪哇岛,最大的城市也不在苏门答腊岛上,但是,它的位置非常重要,它的北边就是马来半岛,它们的中间就是马六甲海峡。

    苏门答腊在马来语中,是指“金洲”,在中国古代,也把这里称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