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推来的男友_第135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5章 (第2/3页)

整的博士答辩要将近两个小时。姜哲衍给到场的老师订了咖啡,还准备了茶叶和水果。

    早上九点,答辩准时开始。因为行政楼里不方便停留,纪光山去了图书馆,他们第一次见面的203自习室等他。

    首先由张成均介绍他的情况,说完开场词,姜哲衍开始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报告。

    做了一年多实验,看了几百篇文献,论文里的每一张图、每一个公式,附录里的每一行代码,姜哲衍都记得是怎么做出来的。

    对着电脑屏幕念了几行字,他感觉没那么紧张了,拿起翻页笔,走到会议室的投影屏幕前,面朝底下的专家教授讲了起来。

    40分钟,听起来是一个漫长的概念,但相比他这五年的努力来说,只不过是一小部分的浓缩。

    姜哲衍讲完实验设计的思路、结论和公式,总结意义、提出创新和展望,顺利地完成了汇报。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9篇学术论文,其中顶刊论文3篇,重要期刊论文两篇,会议论文两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说完最后一句,姜哲衍意犹未尽地吸了口气,朝着评委席点头致谢。

    随后便是问答环节。姜哲衍在答辩前已经请教过很多老师,重点标记了可能提问的地方。

    一篇几万字的论文有很多值得深挖的东西,短短40分钟根本讲不清楚。老师的提问五花八门,有特别关注理论知识,询问他统计原理的,也有让他解释公式推导过程的。

    姜哲衍翻开论文册,稍作思考便开始回答。

    你来我往的问答又花了不少时间,一个半小时过去,流程才刚刚过半。

    结束回答,张成均朝他点了点头,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