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_第二百五十一章 乱了乱了,整个19世纪都乱成一锅粥了!(7.4K)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一章 乱了乱了,整个19世纪都乱成一锅粥了!(7.4K) (第2/11页)

,高者之人也下。足敝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景就是影,指物体的影像。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

    光线象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

    人体下部挡住直射过来的光线,射过小孔,成影在上边。

    人体上部挡住直射过来的光线,穿过小孔,成影在下边,就成了倒立的影。

    这个描述光的宏观性质完全一致,也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除此以外。

    墨家还知道另一个概念——光在透镜或凹面镜之前会聚焦:

    “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瘴内也。”

    內就是纳,也就是聚集在一点的意思。

    《墨经》里常称焦点为“正”或“内”,因此当时的墨家也已经研究出了光线的聚集原理。

    不过可惜的是。

    由于华夏古代科学体系不完备的缘故,在光学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古代华夏的出彩点就不多了。

    当然。

    这倒不是说华夏没人研究光学,而是华夏在《墨经》之后,找不到一个能够被梳理成时间线的光学研究记录。

    而在西方,欧几里德在《反射光学》一书里研究了光的反射问题,托勒密对光的宏观性质进行了补充。

    后来又出现了开普勒之类的研究者。

    到了1621年。

    尼德兰物理学家涅耳,总结出了光的折射定律。

    接着在差不多同一时间。

    笛卡尔在他《方法论》的三个附录之一的《折光学》中,率先提出了这样的可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