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为王_第四卷 锦衣都督 第一百九十六章 世家子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卷 锦衣都督 第一百九十六章 世家子弟 (第2/5页)

,凡事都得亲力亲为才行。

    一个知县的年俸是四十五两,而县衙门里头的马夫和柴薪差役的年俸也是四十五两,这个标准让很多文官尴尬,觉得斯文扫地,但洪武爷不是和你讲理的人,一旦贪污,哪怕只有十两,闹不好也是剥皮实草的下场,洪武年间,被杀的文官不知道有多少,反正文官倒霉的很。

    那会制科也不是正常举行,洪武爷重视的是国子监的监生,用监生,保举,查贤等诸多办法来充实他的文官队伍,想要避官不做,隐居于乡免生事非,那也是不成的。一句话,天子征召,避而不就是何居心?很多隐士,就是因为避居不理世事反而丢了脑袋,总之,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把文官们治的妥妥儿的,洪武年间号称是圣明之治,其实从那个年代活过来的文官,都得互相拱手,互道一声:“侥幸!”

    现在就不同了,表面的俸禄是没有增加,但大明的绅权很重,当了官就是士绅,少纳粮或是不纳皇粮,可以从容的兼并田土,几任县令下来就可以成为富豪,而且不象普通商户和地主那样被人宰肥羊吃,因为退职的官员也是官员,按祖制是有权参与地方事务,所以地方官也不敢随便得罪的。

    况且,文人当官都是科举中得来的,有座师,有同年,再加上同乡,势力交结,声气相连,得罪一个就是得罪一窝,除非是那些实在不上路的文官,不然的话,谁都有一群党羽的。

    再有贪污得法,加征火耗,常例银子,冰炭敬,哪怕就是不贪污,弄点印结银子什么的,也不可能一年就四十五两和三十石粮的收入了。

    现在的大明,当官已经是最佳的投资,每次开科取士都使得全天下的读书人如痴如狂,待遇当然是头一份的。

    要还是洪武年间那样,鬼才应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