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31【南归】 (第5/6页)
犯人的伙食费都给不起。 卢象晋笑着对李逢申说:“上海开埠,兴建海港,已经彻底开了海禁。” “倒也是件好事。”李逢申笑道。 李逢申、李雯父子便是上海人,家里也搞些贸易,通过渔民走私给海商。 但毕竟属于南直隶,上海走私查得很严,外加可以走长江运去北方,因此上海的走私现象远远轻于广州。 如果开海随便做生意,对李家来说也算一条财路。 李雯说道:“父亲,孩儿欲投江西,父亲也一起去吧。” 李逢申摇头:“几年诏狱,不愿再做官了。” 明末的诏狱生活还算不错,只要给足银子,狱卒一般不会苛待。 实在是崇祯经常抽风,隔三差五扔一堆进来,指不定哪天又复官高升,最好不要轻易跟这些罪臣结仇。 众人坐船南下,一路过了徐州,才算从地狱重回人间。 山东都已经遍地饥荒! 在桃源水驿时,他们碰到一群士子,有人甚至拖家带口南下。 卢象升过去询问:“朋友是要南迁吗?” 一个士子拱手回礼:“在这北边,百无一用是书生。去了南边,自有施展抱负之机遇,赵先生必为开国圣主也!赵先生那首,便是写给我等北方士子看的!” 这首诗传得如此之快,自然离不开徐颖的功劳。 徐颖已经搬去淮安府居住,在运河沿岸的各府县,专门去学校发放宣传物。 每个月都有读书人,结伴南下投靠明主。 特别是那些贫寒士子,他们在北方看不到希望。于是变卖仅有的家产,“飞蛾扑火”般去往南方,他们甚至有可能半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