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琬的古代科举青云之路_分卷阅读9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9 (第2/4页)

是怎么作八股文,就很少有人能说出一二了。

    绝大部分学生在初入州学的头一年内,都要从零开始学八股文。

    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八股文是相当枯燥的,然而就科举考试来说,它又是很关键的。

    晚清的人怎么说来着:八股文章如果做的好,随你作其他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条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要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旁门左道的。1

    明清科举对八股文的执念已经走火入魔,这说法虽然有点过,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做好八股文的首要因素,就是背透、吃透四书五经,随便考官挑出哪一句来,你能模仿古人的语气,旁征博引,自成说法才行。

    而四书五经的文字和它所延伸的道理、情怀,则又是诗赋的基础。

    如果一个人学诗赋的时候不读四书五经,仅照着前人留下的诗赋去学,能学到朗朗上口的韵脚和华丽丽的辞藻不假,但也仅仅能学到这些,做不出大气磅礴的、灵魂性质的东西来。

    但许多世家子弟对八股文望而生畏,根本不愿意学习这个。

    所以当宗东方吐沫横飞地讲了大半天,命学生们就“修身而后家齐”作为题目,试试如何“破题”时,全班学生都蔫了,一个个趴在桌子上,比赛谁的头埋的深。

    科举考试时,诗赋和经义的起首处,要用几句话说破题目的要义,就叫“破题”,这是科举文的一种固定格式。

    姜琬也不会这个。

    八股文这东西,看来,要重头学起了。

    “夫子,这是中的句子,不是里的,夫子不是说接下来教吗?那现在为何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