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军用飞机战史风云录_第2章 轰炸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章 轰炸机 (第7/55页)

城市累计投弹85吨。1917年6月23日的空袭造成英国162人死亡,432人受伤,远远超过“齐柏林”飞艇的轰炸效果。因此,“哥达”得到了德军的充分认可,西门子-斯加凯尔特公司、鲁夫特-弗克尔斯公司等也加入了生产“哥达”的队伍中来,前方的战斗损失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

    与一战期间的其他轰炸机相比,“哥达”的性能并不是佼佼者,军事毁伤效果也不及美国、英国等研制的其他机型,但它明确的作战目的使其达成的战略效果明显更胜一筹。英、法等国甚至把“哥达”作为德国轰炸机的代名词。“哥达”不仅迫使英国把大量战斗机从前线撤回保卫本土,其产生的“战略轰炸”这一概念也极大促进了各国轰炸机部队的发展,可谓战略轰炸的先行者。

    2.3 “蚊”式奇迹:木制飞机的绝唱

    一战期间的飞机多为木质结构,超过15万架军用飞机的飞速生产使得全世界的航空木材出现严重匮乏。随着全金属飞机结构的推出和优化,到了二战时期,军用飞机已经全面走向全金属时代。然而,在此期间,英国却推出了一款木制蚊式轰炸机,而且它打得准,跑得快,强度高,既能战斗,又能轰炸,还能导航,有着上乘的战场表现,成为当时最活跃的多用途战机,也成为人类航空史上的一朵奇葩。

    反其道而行之

    在二战爆发以前,英国空军就提出了研制新型轰炸机的需求,虽然并没有对新机样式做出具体规定,但需要在携弹量、航程、自卫能力等方面有所飞跃,著名的“兰开斯特”、“哈利法克斯”等重型轰炸机随之诞生。而在轻型轰炸机方面,德哈维兰公司提出了饶有创意的思路。

    德哈维兰认为,未来战时条件下,英国的金属制造业将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